
十八洞村(水彩畫) 黃鐵山

屈子祠寫意(水彩畫) 黃鐵山
近日,位于湖南省洞口縣的黃鐵山美術館內,百余幅水彩畫作品呈現了黃鐵山從藝七十余載的創作心路與耕耘成果。在這里,《清晨》的霞光與《早春》的山景相映,《山門》的靜謐與故土的《月色》互融,《布達佩斯之晨》與《阿拉斯加曙光》述說著游子的探索足跡與思鄉之情,眾多作品匯聚成動人的水色交響。
黃鐵山,1938年出生于湖南省洞口縣,1959年畢業于湖北藝術學院美術系(今湖北美術學院),曾任湖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水彩畫藝委會主任。在東西方繪畫交融的當代藝術場域中,黃鐵山的水彩畫完成了對時代精神的詮釋與對現實生活的觀照。作為深耕水彩領域的老一輩藝術家,他構建起既恪守水彩藝術本體規律又彰顯中國審美特質的語言體系,為中國當代水彩畫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寫意精神,是貫穿黃鐵山水彩藝術的重要審美特質。他將水彩的流動性與水墨的寫意性熔于一爐,讓每一抹顏色都彰顯出東方氣韻。尤值一提的是,水彩畫往往追求輕盈通透的色彩表現,對于重色的使用十分謹慎,而黃鐵山創造性地以大量墨色參與體積的構建與意境的營造,為畫面帶來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試看創作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作品《屈子祠寫意》,畫面表現了湖南岳陽汨羅江畔玉笥山上的屈子祠遠景。為了彰顯自然山水的靈秀與古建筑的莊重,畫家大膽采用墨色暈染山間樹木,使其與遠景的深藍連成整片富有變化的重色,再以較為干燥的亮色刻畫屈子祠,使其輪廓清晰、質感豐富。黑與白、虛與實的對比營造出空靈而深遠的意境,使輕盈的水彩語言獲得了厚重感與穿透力,實現了水色與墨色的交融共生。
水色流淌間,最動人的莫過于那抹濃得化不開的鄉愁。作為土生土長的湖南人,黃鐵山的畫筆始終牽掛著三湘四水的人間煙火。作品《金色伴晚秋》中,曬谷坪閃耀著金子般的光澤,農婦從容的面龐里藏著豐收的喜悅,更透溢出對大地的敬畏。《故鄉》組畫里,水汽籠罩天光,溪水順著筆觸流向記憶深處,平凡的鄉路山徑因詩性的提煉而顯出盎然生意。黃鐵山的鄉愁是溫暖而明亮的,他用獨樹一幟的“鐵山綠”,將湘西的晨霧、洞庭的漁火和苗寨的炊煙都定格成畫,讓觀者在淋漓水色中感受故鄉的溫度。
在深耕故鄉題材創作的同時,黃鐵山的藝術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早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煉鋼小廠》《株洲工業區寫生》等作品便以火熱的筆觸捕捉社會主義建設的蓬勃氣象。當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祖國大地,他走出國門,從《非洲西海岸》到《西班牙》再至《伏爾加河畔》,每一處風景都留下他的寫生足跡。而近年來創作的《洞庭湖日出》《湘西晴日》《十八洞村》等作品更是以豐富的色彩與靈動的筆觸展現了時代發展的動人圖景。黃鐵山的畫筆始終追隨著時代的腳步,讓藝術在與現實的對話中不斷獲得新內涵、新面貌。
當東方情懷遇見西方技法,當個人鄉愁聯結時代脈搏,水色便突破了邊界,暈染出斑斕而耀眼的光彩。黃鐵山的藝術探索不僅為中國當代水彩畫創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開辟出一條獨特的藝術之路。通過他的畫筆,我們走進充滿詩意的故鄉,更觸摸到不斷前行的時代。
(作者:蔣蒲英,系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