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園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粹,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念的具體呈現。不論作為審美對象還是生活空間,園林都成為當下許多空間和景觀設計的借鑒對象和靈感源泉。
古代文人與自然對話的方式有游覽其間、作畫記錄、營置小景等,也會利用和改造自然景觀以成園景。園林的構成要素有水、石、花木、建筑;構成方式有曲徑通幽、欲揚先抑、虛實相生、框景、借景等。構成園林的元素簡單清晰,但組織方法卻復雜多樣、無窮無盡。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城市化建設背景下,結合現代空間概念和具體操作手法,形成了如彭一剛在《中國古典園林分析》中所總結的“體宜”“因借”“疏密”“虛實”“滲透”等設計方法。如借鑒“疏密”“虛實”手法,通過對界面進行凹凸面的處理,或者對色彩濃淡的運用,產生一方主導、另一方從屬的對比關系,使得整體效果生動活潑;又如運用“滲透”手法,對空間分隔和聯系的關系進行處理,使人的視線從被分隔的空間中穿透至另一個空間,創造兩個空間相互滲透的可能。
中國首位建筑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獲得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王澍在著作《造房子》里,對中國園林有非常詩意的描述。他稱“園在我心里,不只是指文人園,更是指今日中國人的家園景象”,主張在建筑設計中討論“造園”就是提升文化自信,尋找返回家園之路。
王澍將“造園”作為探索中國本土建筑學的方式。他所主持設計的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整個建筑不是征服山體,而是小心翼翼“臥”在象山腳下,通過漫游式的路徑(廊橋、小巷、臺階)將各個建筑連接起來,滲透著“因式布局,曲徑通幽”的手法;建筑中布滿各種形狀的窗洞、門洞,其不僅滿足采光和通風功能,更是精心設計的“取景框”,是蘇州園林“移步換景”“尺幅窗,無心畫”的現代轉譯。
伴隨著21世紀初以來現代主義設計思潮的發展,國際設計風格出現日趨同質化傾向,建筑與自然、人文疏離等問題也日益引起人們的反思,由此,東方古典園林不再僅僅被視為一種歷史風格或造園技藝,而是成為一種深邃的空間哲學和有效的設計方法。中國設計界一方面積極學習吸收西方空間理論,另一方面努力探索并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空間設計反對形式化和符號化,強調身體介入;反對靜態視點,強調移動性。在此背景下,園林成了提供具身性、動態性設計參照的有效方法。
當下設計領域對園林的運用可歸納為以下兩種類型:
首先,提取園林原型進行轉譯應用。有關中國傳統園林的描繪,大量保存于文人筆記文獻、詩詞歌賦,以及傳世的繪畫作品和記錄性的圖示上。這些珍貴的記載不僅為我們呈現了大量有據可考的園林實體,更為當下設計提供了豐富的語言和圖像資源。設計師應用山、石、花木、亭、臺、樓、閣、榭等園林語匯,組織成曲徑通幽、移步換景、洞天福地、咫尺山林等形態原型,建構出新的設計語言體系。
今年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建筑師劉家琨在瀘州二郎鎮天寶洞區域改造設計項目中,采用清水混凝土建筑與本地石材疊筑基座,其上構筑橙紅色鋼架結構體,整體猶如傳統輕盈飛揚的亭臺樓閣。在成都西村大院的設計中,他取意四川傳統竹下休閑生活方式,綜合“亭臺”“長廊”“觀景塔”等園林空間元素,營造出中庭竹林與跑道、廊橋等多層次空間。
其次,借用園林以表達空間意義。中國園林存在于一種與自然共存、改造自然、完善自然的至高境界里。園林所營造的不僅是一個對象物,更是將自己關于生存的價值、生活的認知,通過對建筑、水、石、花木的組織體現出來。
王澍在設計中用“園林”強調空間的體驗感。走進他的作品,我們會發現,雖然建筑師說的是“園林”,觀者卻看不見“園林”實景,更多的是諸多說不清道不明,甚至完全脫離了功能意義的感受。然而,若深入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其奧妙所在。他的設計以整體環境考量為主,建筑單體采用自由式的布局,進行適度的體量控制,凸顯松散的山水關系。隨處的“鄉野”之景和偶然的“迷失”之感,讓身處其間的人暫時脫離了煩瑣的、程序化的現代規制,回歸自然與日常之中。他表示,“樹石”比“建筑”更重要,而“樹石”一詞肯定和園林有直接的關系。王澍提出“園林的方法”,認為“在這種方法的視野下,作為那種紀念性造型物體的建筑學觀念被拋棄了,它將被一種更重視場所和氣氛的建筑學所替代”。
還有一些設計師提出“山居”“山宅”“邊庭”等概念,但往往其設計本身也并無視覺上的園林觀感,僅借用“疏密相宜”“曲折無盡”的意境,以表達空間意義。
技藝的學習與傳承,是園林營造設計的基礎。技藝學習包括對材料本身的理解和對建造方法的掌握,需要逐漸形成體系。如園林技藝中的疊石造山,從形態層面的選石到技法層面的石塊拼接,從力學層面的山石結構布局到審美層面的山石與水際、環境的關系考量……這些都需要從業者在具體實踐中的點滴打磨和精進。
中國園林在歷史上曾多次影響鄰國日本庭園的發展,日本園林學者曾將“枯山水”稱為“唐山水”,以記風雅之根源。在歐洲18世紀中國熱的背景下,也出現了如英國錢伯斯、德國溫澤等人專門研究中國園林,并將之付諸造園實踐。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王澍、劉家琨兩位普利茲克獎獲得者在設計中對園林的表達與應用,皆受到國際同行的贊賞。
中國園林絕不僅是一個時期或地區的審美喜好和樣式手法,其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義,能夠聯系古今、溝通中西,成為一種體現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當代設計方法。對園林設計方法的再探索,不僅是為了呼應當下日常審美需求,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實踐。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