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風光(軟木畫)資料圖片
匠人正在拼貼軟木花朵部件 資料圖片
涌泉晨鐘(軟木畫)資料圖片
閩韻古榕王(軟木畫)資料圖片
以園林為主題的軟木畫文創擺件 資料圖片
匠人正在雕刻軟木樹枝部件 資料圖片
【藝匠中國·福州軟木畫】
咫尺之內,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福州軟木畫作為我國民間藝術瑰寶,以其精湛的工藝和濃郁的地域特色聞名于世,與壽山石雕、脫胎漆器并稱為“榕城三絕”。它雖以“畫”為名,實則突破了二維平面的桎梏。匠人以刀為筆,以木為材,將雕塑的筋骨與水墨的意境熔鑄為一體,納連綿起伏的山巒、波光粼粼的江水、古色古香的建筑于其中,成就了“無聲詩卷,立體丹青”的東方藝術奇觀。
時間回溯至1914年,時任福建巡按使的許世英從歐洲帶回了一張輕薄的木質圣誕賀卡,并將其交給福州工藝傳習所,建議木刻科總教習陳春潤、木雕師吳啟棋和建筑花板技師鄭立溪等匠師以此材料為基礎,創新思維,研發新品。經研究辨認,匠師們發現此木材源自栓皮櫟等樹種通過次生生長形成的木栓層組織,俗稱“軟木”,常用于制作葡萄酒的密封瓶塞。于是,他們經過不計其數的試制實驗,逐漸探索出適宜軟木材質的雕刻技法和拼貼技藝,并將中國傳統審美理念融入其中,讓這塊“他山之石”有了別樣的東方韻味,福州軟木畫應運而生。
一件軟木畫作品的誕生,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與智慧,所謂“五重天工鑄絕藝”,即對應著軟木畫創作的五大階段,其中又包含數十道工序,往往需要多名經驗豐富的匠人通力合作才能完成。
首先是選材。西班牙、葡萄牙等地所產軟木,因其內部充滿細密的孔洞而質地柔韌,這就需要創作者慧眼識珠,挑選孔洞密度較為均勻的軟木,以適應不同題材的雕刻。其次為草圖設計。匠人會依據作品主題設計整體構圖,規劃前景、中景及遠景的比例和布局,同時,還需將作品中的各類部件進行拆解,單獨設計草圖,以確保每個部件在雕刻完成后能夠完美拼接,組合為層次分明、疏密有致的畫面。接下來的雕刻與拼貼,最為考驗創作者的技藝和耐心。匠人將繪制好的草圖描摹至處理過的軟木薄片上,再用刻刀將其雕刻成零部件,并進行細節刻畫,鏤雕、圓雕等皆為常用技法。接下來的拼貼階段雖有草圖作為依據,但在實踐過程中也需匠人靈活處理不同零部件的組合關系,力求以盡量少的黏合劑拼貼出豐富的畫面。最終的裝裱過程看似只是簡單的收尾工作,實則至關重要。軟木畫的裝裱依據作品形式可分為“掛屏式”與“臺座式”兩種。前者強調其“畫作”屬性,是將作品鑲嵌在畫框內,懸掛于墻面展示,以營造眺望窗景的深遠意境;后者則凸顯其“雕塑”屬性,是將作品固定于平面底座,陳列于案柜之上,四面皆可觀賞,以彰顯其立體美感。兩種裝裱方式皆采用與作品色澤相襯的木質材料,猶如為其量身打造的舞臺,極大提升了觀賞體驗。
福州軟木畫之美,有賴于匠人的精湛技藝,更源于福州城鐘靈毓秀的如畫景致。
“城里三山古越都,樓臺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宋代詩人陳軒任福州知州期間創作的這首七言絕句,生動展現出福州城的繁盛與秀美。依山而建的福州城呈現出“三山兩塔一條江”的格局,烏山、于山和屏山,以及烏山東麓的烏塔、于山西麓的白塔,與閩江的波光水色相互映襯。這幅天然的山水圖卷,亦成為軟木畫創作者們的靈感源泉。
《海西風光》是一件掛屏式作品,以烏塔、白塔為表現主題,巧妙地將烏山、于山和屏山的自然風貌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畫面右側近景中,白塔與周遭環境物象呈現出豐富的層次感,建筑的飛檐斗拱、樹木的繁茂枝葉皆展現出精湛細膩的雕工技藝。畫面左側,烏山退居中景,烏塔與白塔遙相呼應,平衡了構圖。尤值一提的是,創作者靈活運用了軟木的材料屬性,并結合多樣技法以塑造不同物象的質感。如在雕刻福州傳統建筑時,特意選取了孔洞較大的軟木薄片,恰如其分地表現出古建筑墻面的滄桑斑駁之感;在塑造遠景的屏山時運用“過篩法”,借助不同網眼的篩子將軟木屑均勻撒在畫面上,營造出遠山霧氣升騰的朦朧之感。
早在宋代,張伯玉、蔡襄、程師孟等人到福州任知州時便倡導廣植榕樹,至街頭河畔榕蔭滿地,暑不張蓋,福州因此亦有“榕城”之雅稱。榕樹可長成巨大的樹冠,主干上常有繁密的氣生根垂下,葉片形狀多樣,如橢圓形、卵形等,且排列緊密。這些特點給以榕樹為主題的軟木畫創作帶來了挑戰。試看臺座式軟木畫《閩韻古榕王》,作品以福州國家森林公園內的“榕樹王”為主要表現對象。據記載,該樹的種植歷史可追溯至北宋時期,其樹冠冠幅達1300平方米,圍徑約10米,每逢夏日可容納千余人乘涼避暑。面對千年榕樹王蒼虬蓊郁的雄姿,創作者匠心獨運,先以精湛刀工雕刻出每一片樹葉,再將這些樹葉分組拼貼為立體造型,同時確保每組的大小、形態有所區別,最后再將這些立體部件組合為整體樹冠,既展現出榕樹枝葉的繁茂,又使其顯現出韻律感與層次感。在一米見方的臺座上,通過與周遭樹木和亭臺的對比,千年榕樹王的雄偉氣勢愈發凸顯,那歷經歲月磨礪的滄桑與厚重,如同無聲的詩,訴說著福州古城的悠長歷史與文化底蘊。
福州軟木畫制作技藝精妙絕倫,但也曾在20世紀末面臨過傳承與發展的困境。直至進入新世紀,軟木畫先后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隨著一系列保護、扶持舉措的實施,軟木畫創作再次進入興盛期。
近年來,隨著創作群體的擴大和藝術理念的更新,福州軟木畫在表現內容和形式上都呈現出全新面貌。除了傳統的福州山水題材,許多匠人開始嘗試將更加多樣的主題納入創作。如有的創作者以黨旗、紅船為主要元素,推出紅色主題軟木畫,賦予作品厚重的歷史意義;有的創作者將神話故事轉化為軟木畫藝術語言,拓展了傳統文化的傳播路徑;還有的創作者專注于對現代城市景觀的細膩刻畫,展現出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風貌。此外,軟木畫手辦、軟木畫文創等新品的陸續推出,亦使得這門傳統工藝在當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福州軟木畫,雖只是浩如煙海的傳統工藝寶庫中的一朵浪花,卻折射出無數先行者的匠心巧思,無數守護者的潛心耕耘,無數繼承者的銳意創新。期待在新的時代浪潮中,福州軟木畫能夠以更加絢麗的姿態綻放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光彩。
(作者:倪霞,系福建師范大學副教授)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