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波洋雕塑《狼牙山五壯士》。
八十載光陰流轉,歷史長河沉淀下的血與火的記憶令人不敢忘也不能忘。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安徽省美術館推出了“歷史的塑痕:雕塑里的崢嶸歲月”特展,20余件抗戰主題雕塑佳作以無聲的語言,為我們打開一扇回望崢嶸歲月的窗。
雕塑是凝固的詩篇,藝術家們以石料、青銅、樹脂為媒,將八九十年前的烽火歲月重塑成立體的史詩。盛楊的《無名英雄》,那位眼神堅毅的戰士是千千萬萬為國捐軀的無名英雄的寫照;吳為山的《鐵軍忠魂》,7名新四軍指戰員浴血奮戰、勇猛向前的形象,生動再現了新四軍當年在鹽城重建軍部后,堅持敵后抗戰的艱苦歷程。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讓觀眾仿佛身臨其境,真切感受英雄精神。
山的意象在展覽中反復呈現,體現著創作者對雕塑語言的思考,成為民族精神的生動隱喻。霍波洋《狼牙山五壯士》將5位英雄與山巖熔鑄一體,喻示英烈精神永存;郭繼鋒《崢嶸歲月》以山巒般的構圖塑造革命先輩,衣紋如山脈起伏,肌理似風蝕黃土,謳歌革命者的堅貞不屈;王立偉《山魂》更將東北抗聯戰士與山體結構完美融合,詮釋著“人民即山脊”的內涵。
軍民同心、共御外敵的抗戰史詩在展廳中徐徐展開。雕塑家超越單純的歷史情景敘事,著重彰顯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的抗戰精神。不論是余景學《太行魂——同仇敵愾》中與百姓并肩而立的八路軍戰士,還是許鴻飛《向前·向前》對東江縱隊戰士沖鋒瞬間的鐫刻,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正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奮勇抗爭,匯聚成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磅礴力量。
展覽中不乏跨越時空的對話,那是雕塑家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景育民《同齡時代》讓抗戰戰士與當代青年相遇長城,引導觀者體悟歷史傳承;談強的《生命不止》通過戰士與孩童牽手,詮釋革命精神代代相傳的主題。這種藝術處理既尊重歷史,又觀照現實。
“塑”是藝術的創造,“痕”是歷史的印記。當我們駐足于這些作品前,不僅能感受到藝術的力量,更能聆聽到歷史回響,從而精神振奮。
(作者為安徽省美術館館長)王 嶺
編輯:陳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