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已開展一個半月,北京畫院美術館“無限清涼——豐子愷藝術展”引發的觀展熱潮仍在持續,展覽延期至11月2日。今年適逢豐子愷先生逝世50周年,不只在北京,豐子愷漫畫藝術的熱度,隨著主題各異的系列展覽的推出,在上海、貴陽等地廣泛蔓延。作為策展人,我備受鼓舞,同時不禁思考豐子愷的藝術為何如此深受觀眾喜愛。我想,這與豐子愷一貫主張的“曲高和眾”密切相關。
人們通常認為,“曲高”必然“和寡”,陽春白雪,知音難覓。而豐子愷指出“曲高和寡”的“高”是艱深之意,并非“良好”之意。他主張“曲高和眾”,即良好的藝術一定會得到廣大民眾的歡迎。俄羅斯文學家托爾斯泰曾言:“凡最偉大的音樂、最有價值的杰作,一定廣泛地被民眾所理解,普遍地受民眾的贊賞。”他高度認同托翁的觀點,自己的藝術也真正做到了曲高和眾、雅俗共賞。
作為中國現代漫畫藝術的開創者、中國畫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杰出代表,豐子愷的作品簡潔明快、平實雋永,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獨樹一幟,自成一派。他一方面繼承中國畫的寫意傳統和詩意內核,強調畫中有詩,詩畫相融,保持了藝術的高品高格;另一方面,他以簡約之筆,描繪日常瑣事,高歌紅塵悲歡,作品充滿人間情味,令人可親可近。通俗易懂的畫面、豐富深刻的內涵,使得豐子愷的漫畫自誕生以來家喻戶曉,歷久彌新。
20世紀初期的中國畫壇“雅”與“俗”有云泥之別,豐子愷勇于突破雅俗壁壘,讓日常瑣事成為畫面主體,并將有趣的內容與簡潔的形式、充盈的詩意與深刻的哲思熔為一爐。前者決定其藝術的人民性與大眾性,后者決定其藝術的高品格與高水準。對于繪畫內容,豐子愷不追求玄虛的畫境,自言“只是像記賬般地用寫字的筆來記錄平日的感興而已”,所描繪的都是“日常所見的可驚可喜可悲可哂之相”;對于繪畫形式,他繼承了簡筆水墨的寫意傳統,講究意在筆先,筆簡意豐。內容與形式的平凡與平實,品位與境界的高蹈與超逸,就這樣神奇地融于一體,形成獨具一格的“豐家樣”。
將尋常之相化為意蘊豐饒的藝術之相,關鍵在于詩意。豐子愷曾經教導學生“要學詩人的眼睛”,所謂詩人的眼睛,是能夠透過表象、超越功利,從平凡中見深意,從庸常中得美感。他以《春在賣花聲里》為例:“一般人只看見花和錢,而詩人卻把賣花聲和春天聯系起來。”這位敏感而多情的畫家,用詩人的眼睛去觀照一切,并賦予一切以詩意。俞平伯將他的漫畫喻為一片片落英,朱自清稱其漫畫就如一首首帶核兒的小詩。的確,豐子愷的畫猶如一首首小詩,沁人心脾、扣人心弦。
豐盈的詩意與深刻的哲思決定了“曲高”,日常的內容與簡約的筆法決定了“和眾”,何況他的作品還具有令人莞爾的諧趣,充滿幽默的魅力。高層次的幽默是大智慧的體現,豐子愷以哲人的眼光洞穿世事,洞察人性,直擊本質,以充滿諧趣的漫畫作品,令人在會心一笑之中增長智慧,超越苦難,對抗虛無。諧趣的背后是深刻的哲思以及深廣的同情,豐子愷以一顆悲憫之心對待眾生與萬物,他曾作《護生畫集》,勸人愛惜生命,長養仁愛,倡導和平。愛與和平,是豐子愷藝術的主題,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今天,我們重溫豐子愷先生的漫畫作品,不僅能夠感受他對眾生的大愛、對人間的深情,亦能感受他的愛國熱忱與文人風骨,更能領略其藝術撫慰人心的溫暖和力量。(裔 萼)
編輯:陳燁秋